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
金融系统在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0月20日在向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作书面致辞时表示,中国是具有强劲韧性的超大型经济体,在这种强劲韧性支撑下,完全可以实现今年经济发展目标。下一步,金融系统要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进一步主动担当作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重视金融科技、统筹做好金融风险防控。
做好货币政策调节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实施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深入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小微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态势,企业融资便利性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人民银行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7月份降准释放了1万亿元长期资金,有效增加了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期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降准降低了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人民银行还充分发挥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9月初,人民银行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在今年内以优惠利率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支持其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要求贷款平均利率在5.5%左右,引导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刘鹤强调,要做好货币政策调节,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的融资支持力度。
对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下一步,我国货币政策要实施更加灵活适度的调节,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在总量上,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不同价格、数量、期限的组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在结构上,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等领域进行“精准滴灌”。
此外,董希淼还建议,要支持中小银行资本工具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鼓励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优先股、二级资本债券、永续债等工具补充资本,提升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服务的能力。
完善政策框架
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经济倾斜
“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通过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经济倾斜,推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就绿色金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当前的重点在于“标准”。他表示,“绿色”是个市场热词,银行的绿色信贷在加速发展,资本市场也高度关注,但目前绿色金融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统一。
“此前,银行信贷、债券、银行间市场、证券市场都有各自的标准。”曾刚建议,“下一步,应统一金融行业绿色标准,这对促进整个绿色金融的发展大有好处,有助于确保绿色金融活动能真正产生绿色结果。”
“2016年,七部委就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但近几年行业发展有了很多新变化,需要一个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框架,对金融机构进行更好的指引。”曾刚说。
周茂华表示:“考虑到我国能源结构状况,要在确保能源供需基本稳定,不影响经济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主动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国内能源转型。”他建议,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资源向绿色能源和产业倾斜,推动绿色技术加快创新,让金融与绿色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创造公平市场环境
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外资机构准入和展业限制基本解除,如彻底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在董希淼看来,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制度办法,都为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过也要看到,不少操作性问题依然存在,外资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比重仍然较低。
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给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创造公平市场环境,董希淼建议,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在制定金融开放政策时要更多激发外资能动性、积极性,政策制定与执行应充分考虑外资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构建金融管理部门与外资金融机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引导。
周茂华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表示,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完善监管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为内外市场主体提供公平、透明、有序的竞争发展环境,提升金融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和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开放的同时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在机构开放和跨境资金流动方面都要有序进行。”曾刚认为,金融开放必须保持好节奏,避免资本无序流动,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干扰。对此,周茂华建议,要对开放后的金融业务发展、资金跨境流动采取实时穿透式监管,实现宏观审慎与微观有效监管统一,提升监管能力。
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金融科技的发展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并有效助力普惠金融。总体上,金融科技在我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在用户规模和应用场景方面走在全球前列。
谈及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前景,董希淼表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随着我国对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5G技术成熟、产业互联网快速发展,金融科技有望实现更为良性的发展,金融与科技将从浅层次的结合转向更深层次的融合,在改善用户体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十四五”规划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董希淼表示,金融科技的根本使命,在于更加有效率地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部门和社会大众,快捷、普惠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金融科技应有助于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覆盖长尾市场,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滥用垄断优势、过度收集和使用用户数据等问题。“我国金融科技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不规范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资本无序扩张和大型科技公司垄断等问题仍然存在。”董希淼说。
对此,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监管,应当持续弥补监管制度“短板”。董希淼表示,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委作用,实施功能监管,减少监管空白和多头监管;坚持一致性监管,借助监管科技改进监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良性创新,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特别是大型科技公司的监管。
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态势未改变
“刘鹤副总理在金融街论坛年会致辞中强调,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保持平稳健康的运行至关重要,这一表述有助于稳定市场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心。
虽然有个别房地产机构出现风险隐患,但行业风险总体可控。对此,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表示,央行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提到,恒大集团总负债中金融负债不到三分之一,债权人也比较分散,单个金融机构风险敞口不大。这意味着相关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外溢性可控。
实际上,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对于推动楼市平稳健康运行高度关注。9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提出,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9月29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重申“房住不炒”,同时要求金融机构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曾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房地产金融监管规范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但部分金融机构此前有些“操之过急”,存在“一刀切”等问题,因此有部分房企流动性承压。他建议,相关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差异化和灵活性,既保持大方向不变,也要避免简单“一刀切”。
当前,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逐步得到满足。王静文表示,一是从房企角度来看,监管正在对部分金融机构过度谨慎的放贷行为进行纠偏,以保证房企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二是针对有合理需求的居民住房按揭贷款,金融机构也在灵活调整。
“从政策的规范执行角度看,比如集中度管理、对房企杠杆管理等会有效执行。而居民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金融需求会得到更好满足,同时对优秀房地产企业的重点城市开发项目,应该给予金融支持。”连平表示。